為增強學生對僑情僑史的認識,鑄牢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2024年1月至2月,博備用官網開戶app下載“海絲遺韻,尋跡僑批”實踐團于馬來西亞、菲律賓開展僑批主題調研及文化宣講活動,旨在深耕僑批文化的挖掘與傳播,促進海外華人華僑尋根溯源,共同凝聚僑心、僑力、僑智。
尋僑跡,重溫奮斗故事。實踐團成員前往菲華歷史博物館、馬來西亞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雪蘭莪永春會館等地探尋華人華僑歷史足跡。團隊成員從館中文物了解僑批在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的發展歷程,重溫先輩們在海外的奮斗故事,感悟華僑精神。
實踐團團長、菲律賓華僑學生施心怡頗有感觸:“博物館的調研讓我更加深刻了解到華人華僑在菲律賓的發展歷史;他們秉持吃苦耐勞、敢拼會贏的精神,克服萬難、艱苦勞動,他們不僅帶動了當地的經濟,同時也不忘回饋家鄉。”
訪僑團,凝聚團結力量。實踐團成員采訪了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當地的華人華僑,其中有馬來西亞吉打福建公會會長王梓發,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經理王平良,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創始人洪玉華,菲律賓石獅市同鄉總會名譽理事長李天文等。他們雖然有著不同的背景、但卻能在他們身上感受到海外華人華僑團結一心、奮力拼搏的精神,以及對故鄉故土的深厚情感。
“王平良外祖父經營信托局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哪怕變賣家中大片土地,也要保住信托局的聲譽,更讓我們感受到‘家書抵萬金’的深刻含義。”來自馬來西亞的留學生蔡宜靜如是說。
宣僑批,弘揚家國情懷。實踐團成員到菲律賓中正學院、馬來西亞育才獨立中學開展僑批故事宣講活動,介紹僑批的定義及其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從一封封跨越千萬里的家書中感受家國故事,讓華人華僑青年學生在生動的故事中感悟真摯的愛鄉之情、深厚的愛國之心和優秀的傳統美德,喚醒海外華人華僑的歷史記憶,進一步拓展了當代僑批文化的宣傳渠道。
來自菲律賓的華僑學生施舒慧表示,此前在泉州僑批館擔任過講解志愿者,就了解許多僑批的故事,這一次社會實踐,更是回到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從“寄批地”出發去了解許多華人華僑下南洋奮斗的故事。未來有機會,她還希望到更多的華文學校進行宣講,將僑批故事和僑批文化傳播給更多的青年華人學生。

實踐團開展僑批文化宣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