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博備用官網開戶app下載舉辦“宋元中國看泉州,‘福’見非遺傳文化”境外生實踐教學活動,作為網易游戲2023年境外生“承志”訓練營實踐教學系列活動之一,活動通過文化實踐向境外新生推介中國傳統文化、泉州非遺文化,進一步加強境外生人才培養力度,推動文化交流融合,踐行文明交流互鑒。
“大家一起嘗試制作花燈,這是非常獨特的體驗,不僅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認識,也激發了大家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南音在我的家鄉東南亞也廣為流傳,但今天是我第一次認真聽南音,泉州南音很特別,希望可以一直流傳下去”……近百名2023級境外新生相聚莊為烜報告廳,在多位泉州本地的非遺傳承人和老師的指導下,做花燈、學南音、接觸民族音樂,在實踐中體驗泉州世遺風采,感受多元文化魅力。
泉州花燈歷史悠久,以獨特的刻紙、針刺工藝和料絲鑲裝技藝聞名海內外,是南方花燈的典型代表。2006年,泉州花燈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此次“泉州花燈”專題課程,泉州花燈市級傳承人傅草藝為學生們進行講解。來自馬里的留學生李思文表示:“這是我第一次嘗試做花燈,我希望今后的大學生活中有機會到泉州街頭巷尾看花燈。”
“泉州南音”專題課程由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副秘書長楊莉璇等多位南音師傅講授。師傅們展示南音的經典曲目《霏霏颯颯》,介紹泉州南音的發展歷史以及樂器,還邀請同學們體驗如三弦、琵琶、碰鈴等各式南音樂器。“南音主要是以樂器和清唱作為表演方式,最吸引我的是它使用了閩南語來演唱,讓我覺得特別新奇,有機會要再去現場感受一次南音演出。”來自馬來西亞的留學生林曉韻如是說。
在感受泉州非遺文化之余,學院還組織中華民族音樂研習課程。中國香港學生吳美儀進行古箏講解演示,輔導員盧玉表演、教學二胡。活動過程中,還有各具特色的新疆舞、內蒙古歌曲,同學們在交流互動中其樂融融,拉近彼此的距離。
同學們動手制作花燈
南音師傅教同學們彈奏二胡
同學們體驗彈奏古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