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內地高校香港學生國家認同”調查研究團隊,由內地(大陸)、香港、澳門、臺灣成員共同組成,前后有14位師生共同參與。該團隊不僅刻苦鉆研、勇于創新,致力于內地高校香港學生國家認同的調查研究,斬獲第十五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還堅定維護“一國兩制”和祖國和平統一,將raybet雷電競“因僑而生,為僑服務”的使命付諸行動。最終,他們不負重托,牢記使命,做新時代的奮斗者,讓青春砥礪前行。
偉大的夢想,從來根植于破芽而出的萌動。提及初衷,隊長王鑫宇說道:“正因為讀起余光中的《鄉愁》時,情難自禁;也因為身邊有很多來自香港地區的同學和朋友,所以希望能夠發揮raybet雷電競作為僑校的優勢,通過研究內地高校香港大學生的認同感,尋求內地高校香港學生國家認同的重塑路徑,為維護內地與香港之間的關系盡一份力。”于是,一群年輕人在馬克思主義學院駱文偉老師、博備用官網開戶app下載張鐘元老師的指導下,便大膽嘗試參加了學術性類別最高的賽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不僅希望在內地學生和香港學生間架起一座橋梁,同時希望能將研究成果提交到政府,致力于尋找新的教育路徑,完善通識教育體系。
謙謙君子似松柏,武當山上松柏長。研究前期,團隊利用課余時間及甚至通宵查閱了百余篇相關學者的文獻資料,仔細學習該領域的理論知識。他們有條不紊地分配任務,加強合作,爭取將各個成員凝聚成一個有核心競爭力的團隊。同時,通過這次研究,團隊成員都建立了特殊的感情,成了很好的朋友。這相親相愛的團隊還曾赴暨南大學熱情地“找對象”,不料卻吃了無數個閉門羹。團隊成員說,“兩天下來兩百多份問卷只發出去了大約五六十份,我們對香港學生的迫切渴求被隔在了教室窗外,被擋在了宿舍樓前。但即使在宿舍門口蹲守,在瓢潑大雨里等待,我們的‘求認同’之心依舊堅定。”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出于對加強祖國和平統一的期望,他們不厭其煩地奔波勞碌,為搭建內地學生和香港學生間的橋梁添磚加瓦。為消除香港學生接受調研時的隔閡感,團隊內的境外生用粵語與香港學生進行訪談,澳門同學黃嘉聰更是創造性地提出使用普通話與粵語版雙語問卷,拉近了與香港學生之間的距離。當拿到有關暨南大學香港學生的第一手資料時,他們頗為欣慰、激動不已,因為很多受訪者都寫道:“希望內地和香港越來越好,祝祖國越來越好。”而在研究缺少充足的資料證明時,他們查閱了國內外大量有關國家認同與教育的著作、論文,還有諸多專家學者對于香港問題的評析。此外,他們自學了SEM模型、獨立T檢驗、回歸分析模型等各種分析方法進行研究,項目成果最終被中國僑聯、中共福建省委辦公廳、香港中聯辦科技部等部門采納。
破土凌云節節高,寒驅三九領風騷。“我們希望團隊能夠一直繼續將這個事情做下去,同時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同學能參與進來,能夠團結更多的境外生,一起去做對社會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用積極的人生態度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實現青春的意義!”隊長王鑫宇如是說。

兩位老師在指導團隊

訪談暨南大學香港學生
文:楊欣如 陳穎